硅酸鹽水泥的凝結硬化
作者:管理員 發表時間:2012-4-20 19:12:16 閱讀:次
水泥加水拌和后,成為可塑的水泥漿,水泥漿逐漸變稠失去塑性,但尚不具備有強度的過程,稱為水泥的"凝結"。隨后產生明顯的強度并逐漸發展而成為堅強的人造石--水泥石,這一過程稱為水泥的"硬化"。凝結和硬化是人為地劃分的。實際上是一個連續的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過程。
1、 硅酸鹽水泥的水化
水泥顆粒與水接觸,在其表面的熟料礦物立即與水發生水解或水化作用(以后都稱為水化),形成水化物并放出一定熱量:
2(3CaO·SiO2)+6H2O=3CaO·2SiO2·3H2O+3Ca(OH)2
硅酸三鈣 水化硅酸鈣
2(2CaO·SiO2)+4H2O=3CaO·2SiO2·3H2O+Ca(OH)2
硅酸二鈣 水化硅酸鈣
3CaO·Al2O3+6H2O=3CaO·Al2O3·6H2O
鋁酸三鈣 水化鋁酸三鈣
4CaO·Al2O3·Fe2O3+7H2O=3CaO·Al2O3·6H2O+CaO·Fe2O3·H2O
鐵鋁酸四鈣 水化鋁酸三鈣 水化鐵酸一鈣
水泥熟料礦物在水化之前,可能先進入溶液,有部分水化也可能直接固液相反應。在水化后期,當擴散成為很困難時,固液相反應可能占優勢。
硅酸三鈣水化很快,生成的水化硅酸鈣幾乎不溶于水,而立即以膠體微粒析出,并逐漸凝聚而成為凝膠。用電子顯微鏡觀察,水化硅酸鈣是大小與膠體相同的、結晶較差的薄片狀或纖維狀顆粒,稱為C-S-H凝膠。水化生成的氫氧化鈣在溶液中的濃度很快達到過飽和,呈六方晶體析出。水化鋁酸三鈣為立方晶體,在氫氧化鈣飽和溶液中,它能與氫氧化鈣進一步反應,生成六方晶體的水化鋁酸四鈣。
為了調節水泥的凝結時間,水泥中摻有適量(約3%)石膏,鋁酸三鈣和石膏反應生成高硫型水化硫鋁酸鈣(鈣礬石,3CaO·Al2O3·3CaSO4·31H2O)和單硫型水化硫鋁酸鈣(3CaO·Al2O3·CaSO4·12H2O)。
生成的水化硫鋁酸鈣是難溶于水的穩定的針狀晶體。
水泥漿在空氣中硬化時,表層水化形成的氫氧化鈣還會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,生成碳酸鈣。
綜上所述,如果忽略一些次要的和少量的成分,則硅酸鹽水泥與水作用后,生成的主要水化物有:水化硅酸鈣和水化鐵酸鈣凝膠、氫氧化鈣、水化鋁酸鈣和水化硫鋁酸鈣晶體。在充分水化的水泥石中,C-S-H凝膠約占70%,Ga(OH)2約占20%,鈣礬石的單硫型水化硫鋁酸鈣約占7%。
2、硅酸鹽水泥的凝結硬化過程
硅酸鹽水泥的凝結硬化過程自從1882年雷·查特理(Le Chatelier)首先提出水泥凝結硬化理論以來,至今仍在繼續研究。下面按照當前一般的看法作簡要介紹。
水泥加水拌和,未水化的水泥顆粒分散在水中,成為水泥漿。
水泥顆粒的水化從其表面開始。水和水泥一接觸,水泥顆粒表面的水泥熟料先溶解于水,然后與水反應,或水泥熟料在固態直接與水反應,形成相應的水化物,水化物溶解與水。由于各種水化物的溶解度很小,水化物的生成速度大于水化物向溶液中擴散的速度,一般在幾秒鐘或幾分鐘內,在水泥顆粒周圍的液相中,氫氧化鈣、石膏、水化硅酸鈣、水化鋁酸鈣、水化硫酸鋁等的濃度,先后呈飽和或過飽和狀態,因而從液相中析出,包在水泥顆粒表面。其中氫氧化鈣、水化硫鋁酸鈣、水化鋁酸鈣系結晶程度較好的物質,水化硅酸鈣則是大小為10~1000埃(1埃=10-8cm )的粒子(或微晶),比面積很大,相當于膠體物質,膠體凝聚形成凝膠。由此可見,水泥水化物中有晶體和凝膠。
凝膠內部有孔隙稱為凝膠孔隙(膠孔),膠孔尺寸在15~20埃之間,只比水分子大一個數量級。膠孔占凝膠總體機的28%,對于給定的水泥,當養護環境的溫度不變時,這一孔隙率的實際數值在水化的任何時期保持不變,并與調拌水泥漿時的水灰比(水和水泥的重量比值)無關。
水化初期,由于水化物尚不多,包有水化物膜層的水泥顆粒之間還是分離著的,相互間引力較小。
水泥顆粒不斷水化,隨著時間的推移,使包在水泥顆粒表面上的水化物增多,所形成的膜層是以水化硅酸鈣凝膠為主體的滲透膜層。膜層的形成減緩了外部水分向內滲入和水化物向外擴散的速度,因而使水化反應變慢。水分滲入膜層以內進行的水化反應使膜層向內增厚;通過膜層向外擴散的水化物聚集于膜層外側使膜層向外增厚。較小的鈣離子比氧化硅膠粒更易透過膜層,故氫氧化鈣晶體多分布在膜的外層。為了方便,我們將水化物形成的結構(以水化硅酸鈣凝膠為主體,其中分布著氫氧化鈣等晶體),稱為水泥凝膠體。
水分滲入膜層內部的速度大于水化物通過膜層向外擴散的速度,因而產生滲透壓力,膜層內部水化物的飽和溶液向外突出,使膜層終于破裂。膜層的破裂,使周圍飽和程度較低的溶液有可能與尚未水化的內核接觸,而使反應速度加快,直至新的凝膠體重新修補破裂的膜層位置為止。膜層的破裂是無定時、無定向的發生的。
水泥凝膠體膜層的向外增厚和隨后的破裂伸展,使顆粒之間被水所占的空隙逐漸縮小,而包有凝膠體的顆粒則逐漸接近,以至在接觸點相互粘結時,水泥漿體粘度就會不斷增高。這個過程的進展,使水泥漿的可塑性逐漸降低,這就是水泥的凝結過程。
固相顆粒之間不斷縮小的空隙稱為毛細孔。毛細孔中的溶液,其中的水分有一部分消耗于水化,而水化物數量則逐漸增多,所以溶液終于達到過飽和,形成的凝膠體進一步填充毛細孔,使漿體逐漸產生強度而進入硬化階段。
在水泥漿整體內,這些物理化學變化(形成凝膠體膜層,膜層增厚和破裂,凝膠體填充剩余毛細孔)不能按時間截然劃分,但在不同的凝結硬化階段是由不同變化起主要作用的。
水泥凝結硬化時的幾個劃分階段
凝結硬化階段 一般的放熱反應速度 一般的持續時間 主要的物理化學變化
初始反應期潛伏期凝結期硬化期 168J/g·h4.2J/g·h在6h內逐漸增加到21J/g·h在24h內逐漸降低到4.2J/g·h 5~10min1h6h6h至若干年 初始溶解和水化凝膠體膜層圍繞水泥顆粒成長膜層破裂,水泥顆粒進一步水化凝膠體填充毛細孔
一般認為,水化硅酸鈣凝膠對水泥石的強度及其他主要性質起支配作用。
關于在水泥石中凝膠之間或晶體、未水化水泥顆粒與凝膠之間產生粘結力的實質,即凝膠體具有強度的實質,一般認為范德華力、氫鍵、離子引力以及表面能是產生粘結力的巨大來源,也可能有化學健力。
晶體在水泥石強度發展中所起的作用,有待繼續研究。有人認為晶體的共生和交錯,形成結晶網狀結構,在水泥石中起重要的骨架作用。
關于熟料礦物在水泥石強度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,可以認為,硅酸三鈣在最初大約四個星期以內對水泥石強度起決定性作用;硅酸二鈣大約四個星期以后才發揮其強度作用,大約經過一年,與硅酸三鈣對水泥石強度發揮相等的作用;硅酸三鈣在1-3天或稍長的時間內,對水泥石強度起有益作用,但以后可能是水泥石強度降低。
目前對鐵鋁酸四鈣在水泥水化時所起的作用,認識還存在分歧,多數人認為由于膠體水化物水化鐵酸一鈣在水泥顆粒表面析出,因而延滯了水泥的水化進程。
一般認為,水泥熟料礦物中鋁酸三鈣的水化速度最快,會使水泥發生瞬凝。當有石膏存在的條件下,水泥水化生成的鈣礬石很難溶解于水,它沉淀在水泥顆粒表面上形成保護膜,阻礙了鋁酸三鈣的水化反應,因而控制了鋁酸三鈣的水化反應速度,延緩了水泥的凝結。
水泥中石膏摻入量必須嚴格控制。特別是用量過多時,在后期將引起水泥石的膨脹破壞,合理的石膏摻量,主要決定于水泥中鋁酸三鈣的含量和石膏的品質(SO3含量),同時與水泥細度和熟料中SO3含量有關,一般石膏摻量占水泥重的3~5%,具體摻量由試驗確定。
1、 硅酸鹽水泥的水化
水泥顆粒與水接觸,在其表面的熟料礦物立即與水發生水解或水化作用(以后都稱為水化),形成水化物并放出一定熱量:
2(3CaO·SiO2)+6H2O=3CaO·2SiO2·3H2O+3Ca(OH)2
硅酸三鈣 水化硅酸鈣
2(2CaO·SiO2)+4H2O=3CaO·2SiO2·3H2O+Ca(OH)2
硅酸二鈣 水化硅酸鈣
3CaO·Al2O3+6H2O=3CaO·Al2O3·6H2O
鋁酸三鈣 水化鋁酸三鈣
4CaO·Al2O3·Fe2O3+7H2O=3CaO·Al2O3·6H2O+CaO·Fe2O3·H2O
鐵鋁酸四鈣 水化鋁酸三鈣 水化鐵酸一鈣
水泥熟料礦物在水化之前,可能先進入溶液,有部分水化也可能直接固液相反應。在水化后期,當擴散成為很困難時,固液相反應可能占優勢。
硅酸三鈣水化很快,生成的水化硅酸鈣幾乎不溶于水,而立即以膠體微粒析出,并逐漸凝聚而成為凝膠。用電子顯微鏡觀察,水化硅酸鈣是大小與膠體相同的、結晶較差的薄片狀或纖維狀顆粒,稱為C-S-H凝膠。水化生成的氫氧化鈣在溶液中的濃度很快達到過飽和,呈六方晶體析出。水化鋁酸三鈣為立方晶體,在氫氧化鈣飽和溶液中,它能與氫氧化鈣進一步反應,生成六方晶體的水化鋁酸四鈣。
為了調節水泥的凝結時間,水泥中摻有適量(約3%)石膏,鋁酸三鈣和石膏反應生成高硫型水化硫鋁酸鈣(鈣礬石,3CaO·Al2O3·3CaSO4·31H2O)和單硫型水化硫鋁酸鈣(3CaO·Al2O3·CaSO4·12H2O)。
生成的水化硫鋁酸鈣是難溶于水的穩定的針狀晶體。
水泥漿在空氣中硬化時,表層水化形成的氫氧化鈣還會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,生成碳酸鈣。
綜上所述,如果忽略一些次要的和少量的成分,則硅酸鹽水泥與水作用后,生成的主要水化物有:水化硅酸鈣和水化鐵酸鈣凝膠、氫氧化鈣、水化鋁酸鈣和水化硫鋁酸鈣晶體。在充分水化的水泥石中,C-S-H凝膠約占70%,Ga(OH)2約占20%,鈣礬石的單硫型水化硫鋁酸鈣約占7%。
2、硅酸鹽水泥的凝結硬化過程
硅酸鹽水泥的凝結硬化過程自從1882年雷·查特理(Le Chatelier)首先提出水泥凝結硬化理論以來,至今仍在繼續研究。下面按照當前一般的看法作簡要介紹。
水泥加水拌和,未水化的水泥顆粒分散在水中,成為水泥漿。
水泥顆粒的水化從其表面開始。水和水泥一接觸,水泥顆粒表面的水泥熟料先溶解于水,然后與水反應,或水泥熟料在固態直接與水反應,形成相應的水化物,水化物溶解與水。由于各種水化物的溶解度很小,水化物的生成速度大于水化物向溶液中擴散的速度,一般在幾秒鐘或幾分鐘內,在水泥顆粒周圍的液相中,氫氧化鈣、石膏、水化硅酸鈣、水化鋁酸鈣、水化硫酸鋁等的濃度,先后呈飽和或過飽和狀態,因而從液相中析出,包在水泥顆粒表面。其中氫氧化鈣、水化硫鋁酸鈣、水化鋁酸鈣系結晶程度較好的物質,水化硅酸鈣則是大小為10~1000埃(1埃=10
凝膠內部有孔隙稱為凝膠孔隙(膠孔),膠孔尺寸在15~20埃之間,只比水分子大一個數量級。膠孔占凝膠總體機的28%,對于給定的水泥,當養護環境的溫度不變時,這一孔隙率的實際數值在水化的任何時期保持不變,并與調拌水泥漿時的水灰比(水和水泥的重量比值)無關。
水化初期,由于水化物尚不多,包有水化物膜層的水泥顆粒之間還是分離著的,相互間引力較小。
水泥顆粒不斷水化,隨著時間的推移,使包在水泥顆粒表面上的水化物增多,所形成的膜層是以水化硅酸鈣凝膠為主體的滲透膜層。膜層的形成減緩了外部水分向內滲入和水化物向外擴散的速度,因而使水化反應變慢。水分滲入膜層以內進行的水化反應使膜層向內增厚;通過膜層向外擴散的水化物聚集于膜層外側使膜層向外增厚。較小的鈣離子比氧化硅膠粒更易透過膜層,故氫氧化鈣晶體多分布在膜的外層。為了方便,我們將水化物形成的結構(以水化硅酸鈣凝膠為主體,其中分布著氫氧化鈣等晶體),稱為水泥凝膠體。
水分滲入膜層內部的速度大于水化物通過膜層向外擴散的速度,因而產生滲透壓力,膜層內部水化物的飽和溶液向外突出,使膜層終于破裂。膜層的破裂,使周圍飽和程度較低的溶液有可能與尚未水化的內核接觸,而使反應速度加快,直至新的凝膠體重新修補破裂的膜層位置為止。膜層的破裂是無定時、無定向的發生的。
水泥凝膠體膜層的向外增厚和隨后的破裂伸展,使顆粒之間被水所占的空隙逐漸縮小,而包有凝膠體的顆粒則逐漸接近,以至在接觸點相互粘結時,水泥漿體粘度就會不斷增高。這個過程的進展,使水泥漿的可塑性逐漸降低,這就是水泥的凝結過程。
固相顆粒之間不斷縮小的空隙稱為毛細孔。毛細孔中的溶液,其中的水分有一部分消耗于水化,而水化物數量則逐漸增多,所以溶液終于達到過飽和,形成的凝膠體進一步填充毛細孔,使漿體逐漸產生強度而進入硬化階段。
在水泥漿整體內,這些物理化學變化(形成凝膠體膜層,膜層增厚和破裂,凝膠體填充剩余毛細孔)不能按時間截然劃分,但在不同的凝結硬化階段是由不同變化起主要作用的。
水泥凝結硬化時的幾個劃分階段
凝結硬化階段 一般的放熱反應速度 一般的持續時間 主要的物理化學變化
初始反應期潛伏期凝結期硬化期 168J/g·h4.2J/g·h在6h內逐漸增加到21J/g·h在24h內逐漸降低到4.2J/g·h 5~10min1h6h6h至若干年 初始溶解和水化凝膠體膜層圍繞水泥顆粒成長膜層破裂,水泥顆粒進一步水化凝膠體填充毛細孔
一般認為,水化硅酸鈣凝膠對水泥石的強度及其他主要性質起支配作用。
關于在水泥石中凝膠之間或晶體、未水化水泥顆粒與凝膠之間產生粘結力的實質,即凝膠體具有強度的實質,一般認為范德華力、氫鍵、離子引力以及表面能是產生粘結力的巨大來源,也可能有化學健力。
晶體在水泥石強度發展中所起的作用,有待繼續研究。有人認為晶體的共生和交錯,形成結晶網狀結構,在水泥石中起重要的骨架作用。
關于熟料礦物在水泥石強度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,可以認為,硅酸三鈣在最初大約四個星期以內對水泥石強度起決定性作用;硅酸二鈣大約四個星期以后才發揮其強度作用,大約經過一年,與硅酸三鈣對水泥石強度發揮相等的作用;硅酸三鈣在1-3天或稍長的時間內,對水泥石強度起有益作用,但以后可能是水泥石強度降低。
目前對鐵鋁酸四鈣在水泥水化時所起的作用,認識還存在分歧,多數人認為由于膠體水化物水化鐵酸一鈣在水泥顆粒表面析出,因而延滯了水泥的水化進程。
一般認為,水泥熟料礦物中鋁酸三鈣的水化速度最快,會使水泥發生瞬凝。當有石膏存在的條件下,水泥水化生成的鈣礬石很難溶解于水,它沉淀在水泥顆粒表面上形成保護膜,阻礙了鋁酸三鈣的水化反應,因而控制了鋁酸三鈣的水化反應速度,延緩了水泥的凝結。
水泥中石膏摻入量必須嚴格控制。特別是用量過多時,在后期將引起水泥石的膨脹破壞,合理的石膏摻量,主要決定于水泥中鋁酸三鈣的含量和石膏的品質(SO3含量),同時與水泥細度和熟料中SO3含量有關,一般石膏摻量占水泥重的3~5%,具體摻量由試驗確定。